〈上課心得----4/6/2009〉 neely168
不顯山不露水的生活,一直我家鄉的處事風格, 今天我看了老師給我們播放的影片,感觸很深。
記得小時候讀〈拉子婦〉這則小說中諸多族群身分問題,以及「拉子婦」此一卑微的從屬角色,去切入研究當兩個文化或是血統相異的族群,今天算是很辛運能夠在台灣原住民文化有個彼此產生了交流、互動得了解,
身處於馬來西亞此一多元種族、多元文化的地理環境之中,又會如何去鞏固、型塑其自我的身份認同?我想在馬來西亞至今依然很敏感話題。透過本系列的影片,讓我更進一步認識台灣原住民,了解原住民族群的純真風貌和漢化(名字的痛苦)。
舉例,在馬來西亞早期的華人, 早期的馬來西亞華人買姓,主要是方便居留。因此在30-40年代的馬來西亞華人他們的名字,常常因為阿公不會馬來文,都給他們取了阿狗阿貓的馬來名字,常常和中文名字格格不入。馬來西亞華人的巫/英語名字。因為先輩們不懂得將名字譯音, 所以早期名字的登記都經由馬來同胞代勞, 並沒有統一系統, 聽到什麼就直接照音翻譯, 當時因貫籍的不同發音下, 造成了同一個姓, 多個拼音的狀況出現,而即使同一個音, 也有多個拼音。
漢姓命確實對族群來說,是一種痛苦,我想我明白我們的情況, 才瞧見卑怯怯共同性,謝謝老師,給我很棒的文化交流的。拯救命名文化是必要的,雖然目前已經雨過天晴,但是歷史的目的,是要我們飲水思源的傳承性工作,身為多元種族國家我的,我明白每個族群都有自己的歷史背景,我們應該去尊重他們,而不是排擠,這個世界,如果有多族群的世界不好嗎?你可以體驗不同文化的背景,
我覺得自己很辛運,我的前輩為我們華人打下基礎,雖然政治上我們一直是處在打壓之類的話題與報導,其實不全然如此,我想,如果你假設,早上起來吃原住民的小米,下午在吃台灣的水餃,晚上在來小米酒或台灣啤酒,這樣的食物或許會比較多選擇性,其實我有一個很好提議,如果原住民能夠與平地人一起住在一個區塊,也不錯,在馬來西亞的建築架構,是以排屋來架構,因此左旁馬來人居住,右則是印度人居住,中間就是華人居住這種同一屋簷下的生活,在馬來西亞是很普遍性,我想人是理性的,儘管政治的種種問題,當下的居民是無辜的,因此在馬來西亞,我過年就送柑,馬來人就送糕點,印度人就送煎餅,何樂而不為?
甚至可以教導大家原住民語言,大家互相了解。
畢業在即,老師您,要加油,泰雅族的部路的傳承,靠你去詮釋下一代。
勉勵原住民的同學,前人種樹 後人乘涼,除了對原住民先賢們抱以感恩之情以外,更要負起承先啟後的責任,不要只是說說而已,要做才是對原住民最証實的行動。
「多種族保護是和睦共處 」給社會一份安寧的家園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