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類別:建議
neely168推薦:我家的早餐
台灣的早餐主要是漢堡三明治、飯糰、蛋餅、炒麵、土司。而我的家鄉的早餐是吃些什麼東西呢? 如果您有機會到馬來西亞做客,您可能會對我的家鄉巴生,也許你會對我家鄉的早餐很訝異!
巴生是馬來西亞的一個區縣,就好像你們有臺北、台南、高雄的區分。
而我居中的地方吃的早餐是一個,感到頗為不可思議。
我的家鄉早餐有一個很特別的習慣。早上大家起來去完晨運以後,故然就會來一碗肉骨茶,風雨不改。然後邊看報紙邊享受肉骨茶完畢,在開始一天的旅程勞作。
若您沒來過馬來西亞,或是沒吃過肉骨茶,不曉得肉骨茶為何物?現在就讓我來給您介紹一下我家鄉最著名的華人美食--肉骨茶。
肉骨茶,雖然有個「茶」字,實際上卻和茶扯不上關係。而是一種用肉骨和藥材煮出來的肉湯。為什麼肉骨茶會當作早餐來吃?這點我無從考究,但聽說期早期的華人到南洋,大部分都在碼頭作苦力。當時的中醫師把閩南及潮汕一帶的飲茶加以改良,用當地出產的胡椒加上當歸、川芎、沙蔘、肉桂、甘草以及一些香料配置成肉骨茶包,讓苦力在早餐時燉煮排骨以增加體力。那時候,“肉骨茶”就是“邊吃豬排骨邊飲茶”。肉骨選用上等且包著厚厚瘦肉的新鮮排骨,然後加入各種佐料燉得爛熟。
肉骨茶Bak-Kut-Teh
肉骨茶Bak-Kut-Teh (福建語) 是馬來西亞的美食之一,是一道以豬肉和豬骨配合中藥煲成的湯底,其獨特的風味享譽全馬,甚至揚名海外,深受各地遊客喜愛。其中,就以巴生肉骨茶最為聞名,凡是想起肉骨茶,大家都必然地想到巴生。
在巴生,逾400家大大小小的肉骨茶檔,湯的、幹的、瓦煲的、海鮮的、雞肉、羊肉…多得數不清的各種口味的肉骨茶任君選擇,讓大家肉骨茶吃透透,樂透透!
肉骨茶是巴生華人的典型早點,男女老幼常會以肉骨茶來替代其他類型的早餐,如麵食、點心等,尤其是上了年紀的一輩,對肉骨茶更是情有獨鍾,有些人習慣每天早上都要吃一碗肉骨茶,風雨不改呢!
在週末及假日,肉骨茶檔更是處處可見人潮,是一家大小或三五好友知己相聚的好地方。平日,大家都忙於工作,許多人因此會趁著假日,一塊兒品嘗美味的肉骨茶,再喝上幾杯功夫茶,聊個天南地北,聯絡、聯絡彼此感情。
雖然肉骨茶名為「茶」,不過,卻是一道豬肉藥材湯,湯料卻完全沒有茶葉的成份,反而是以豬肉和豬骨,混合中藥及香料,如當歸、枸杞、玉竹、黨參、桂皮、牛七、熟地、西洋參、甘草、川芎、八角、茴香、桂香、丁香、大蒜及胡椒,熬煮多個小時的濃湯。肉骨茶為何會被稱為「茶」呢?這裡就有幾個說法,且讓我們來看看其名稱的由來。
第一種說法:
相傳華人初來南洋創業時,生活條件很差,由於不適應濕熱的氣候,不少人因此患上風濕病。為了治病趨寒,先賢用了各種藥材,包括當歸、杞、黨參等來煮藥,但是,因忌諱而將藥稱為“茶”。有一次,其中一人偶然將豬骨放入了「茶湯」裡,沒想到這「茶湯」喝起來十分香濃美味,風味獨特. 後來,人們特地調整煮茶的配料,經過不斷地改進,就成為了本地著名的美食之一。
第二種說法:
這是最有代表性的「苦力」論,這可說是流傳最廣也影響許多人將肉骨茶定位成庶民飲食的腳本。
在一般人的觀念裡,多把南洋與賣豬仔劃上等號;慣性思考的結果,這些被賣來南洋當苦力的先輩們,很自然便成了肉骨茶的創始者,或是參與其中以突顯早期華人艱辛歲月的時代角色。有說發生在馬來西亞的巴生,有說在獅城新加坡,反正場景不外是港口就是碼頭,據說在清末時期,那時的華人為了離開動盪不安的國家,到來南洋謀生計。
那個時候,馬來亞為英國殖民地,英國人在馬來亞搜刮了許許多多的資源,需要運送回英國,於是便在巴生(距離首都吉隆玻30公里的城市)建立了深水碼頭。當時,不少華人因為知識水準不高,來到馬來亞也只能以勞力換取薪酬,如當三輪車夫、在碼頭做苦力或採挖鍚米,因此需要有很好的體力。
為了長時間維持體力和適應熱帶地區的氣候而需要進補。但是,他們並不捨得購買昂貴的中藥食材。當時的中醫師便把閩南及潮汕一帶的飲茶加以改良,並且使用當地出產的胡椒,加上當歸、川芎、肉桂、甘草等材料配置成肉骨茶包,讓他們在早上出門工作前,燉煮排骨及配上白米飯或油飯,來增加體力,應付工作,在那個時候,肉骨茶屬於窮人家的食物。
由於用藥材和豬肉煲煮的湯底除了非常美味可口之外,且營養豐富和抗風濕,並且提供了苦力們所需的能量,所以從此廣傳開來,後來經過不斷發展和改良,便成了現在新馬華人社會的特色佳餚。而另一個名稱由來就是,據老巴生回憶,戰前在巴生南區一帶已經有好幾位永春老鄉在街頭巷尾擺賣家鄉小食,如蠔幹鹹飯,肉羹湯以及後來演變成肉骨茶的燉肉骨,只是當時沒肉骨茶一詞,都說是「吃肉骨」吧了。
戰後有個名叫李文地的人,曾經在這些食攤當過夥計,後來在後街經營起自己的生意,他只賣家鄉燉肉骨,並以豬油炒飯取代蠔幹鹹飯,由於他在肉骨中加進中藥配方,大受食客歡迎。當時,由於其藥材成分能強身健體,肉骨茶因而大受勞動工人的歡迎,漸漸地肉骨茶獲得各階層人士的喜愛,成為家喻戶曉的美食。
後來,人們更以李文地烹製材料(肉、骨)和他的名字(地)福建音譯命名, 「肉骨地」,就有如賣豬肉的阿榮被稱為「豬肉榮」一樣,再加上吃肉配茶原是永春的食俗,李文地就乾脆掛起招牌寫上寶號「德地肉骨茶」!於是「肉骨茶」一名正式誕生;同時,坊間也稱李文地為「肉骨茶之父」。據李文地後代說,當初包括李文地在內,就只有區區七人售賣這道美食;目前,李氏肉骨茶已傳到第四代,烹煮肉骨茶的秘方不外傳。還有一種說法就是當地人在品嘗這湯底時,都喜歡喝上一、兩杯功夫茶來去油膩,所以自此就名為「肉骨茶」了。
第三種說法:
這是最具「創意」,也讓大家見識一下肉骨茶在國外的另類起源說法。話說當年一潮藉男子離鄉背井到南洋謀生,其妻特地在行李中塞進一包湯料,意在讓他出門在外煲湯自足,以便寄託懷鄉思妻之苦。後來,該男人深得一馬來女子心儀,委身下嫁;馬來新婦決定恪守中國婦道,經考究發現其夫從故鄉帶來的湯料營養有餘口味不足,遂加入肉骨和香料,每日子夜即起,熬湯兩時辰,以湯泡飯侍夫。男人湯足肉飽,力氣大長,天色未亮,就出門割膠,這就是創意十足肉骨茶起源。
以上一段是從網站抓下來的,一看就知道絕非出自新馬華人之手,想也不會有華人將肉骨茶與娘惹給聯想一塊吧!在笑話之餘,也佩服作者對南洋有所概念,所以故事情節才會出現南洋、割膠等意象字眼,再溶入峇峇娘惹文化的烘托,一同拼湊出一幅「想像」的南洋風景畫,為肉骨茶在國外增添一份讓人信以為真的綺想,這就是杜撰飲食起源之說的「偉大」了。
到巴生,吃最正宗的巴生肉骨茶。
[i]無論「 肉骨茶」名稱從何來,肉骨茶從食材到服務皆不停獲得改進,已從最初屬於「窮人食物」,發展成為今日貧富及男女老幼都喜愛的著名美食之一,是巴生華人最具特色的早餐,更是招待客人的最佳選擇。由於巴生肉骨茶的名氣響噹噹,因此,許多外地業者都以「巴生肉骨茶」為名,在外坡做起肉骨茶生意;甚至遠至鄰國新加坡,都不難找到「巴生肉骨茶」。有人說沒去過茨廠街,便不算到過吉隆玻;來到巴生未吃過道地美食肉骨茶,豈能算來過肉骨茶之鄉─巴生呢!介紹到此,您是否感覺到口裏的唾液、肚子裏的胃酸都在不斷的分泌中,恨不得立刻就品嚐到馬來西亞的華人美食肉骨茶?除非您不吃豬肉,否則,有機會到馬來西亞一遊,千萬別錯過品嚐肉骨茶的機會!
[1]參考資料: http://www.klangbakuteh.com/?a=129#
肉骨茶-做法
肉骨茶做法一:
製作方法十分簡單,“肉骨”是採用豬的肋排,將之斬成單骨約一指長的段狀,飛水之後再過冷後,去除表面的雜質。然後,取一些去了“衣”的蒜肉,先用油炸至金黃色,再飛水去掉油分,加入一些淮山藥、杞子、桂圓等藥材,再加入陳皮、白胡椒、甘草、八角等香料,然後將所有材料放入煲內,加水用文火熬約3-4小時,調入鹽等味料,即可成為一道極具異國風味的“肉骨茶”了。通常會配搭一碟“指天椒醬油”,供以蘸排骨或佐湯調味之用,不喜食辣者亦可配以普通醬油。
做法二:
材料: 香料 (用紗布袋包好),桂皮棒1根,丁香4-5粒,白胡椒粒1茶匙,枸杞子1大匙,八角2粒
豬排骨 500克 (1 磅),蒜頭(無須去皮) 2 大粒,黑醬油 1大匙,水6-7杯,鹽1大匙,生菜 1-2片(洗淨, 分開)
做法:
將肉骨,香料包和蒜頭放入一個大鍋內。把水倒入鍋內後將它煮開。撇去湯表面的渣滓,加入醬油和鹽後改用小火煮至肉軟。先把生菜放進碗內墊底,再把肉骨和湯兜入碗裡。配上白飯和沾有醬油的切片紅辣椒一起吃。
香料包不只可用於調味這道美味可口的福建式湯頭,它同時也可充當其它道菜菜肴的調味料, 配與香料如: 八角、桂皮棒、丁香、芫荽 (香菜)、小茴香和大茴香。肉骨茶也有潮州式的煮法,其湯頭清淡、材料簡單,只須蒜頭、胡椒和醬青(生抽).
肉骨茶做法三:
材料(5人份):少脂肪的排骨2公斤,蒜頭半公斤,胡椒粒200克,肉骨茶調料2包
做法:
用大鍋盛水10碗,排骨燙水去臊後置入,同時也把剝皮後的蒜頭、調料包置入。胡椒略為搗碎置入,開大火煮沸後,改用中火。當嗅到香味漸濃,再把火稍為收一些,但保持在微沸狀態,這時才以鹽、糖調味。
喜歡“吉隆玻式肉骨茶”的,可以加蘑菇或一點冬菇,這其實也可以使肉骨茶更香。吃的時候別忘記辣椒和曬油,那才精彩。
- Mar 17 Tue 2009 14:06
neely168推薦:我家的早餐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