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勞越(Sarawak)-簡介
砂勞越(Sarawak),馬來西亞面積最大的州。此地四萬年以前已有人居住,擁有許多在地民族。十六世紀,汶萊統治砂勞越沿海地帶。西元1837年,因龐大稅賦壓力,人民起身對抗。英國人James Brooke接受汶萊封爵總督的條件,答應解決叛亂,最後成功結束。
u 1846年之後,Brooke 王朝擴展迅速。但二戰日軍侵略殖民撤退後,Brooke 一朝無力重建,因此將砂勞越歸於英國。直到1963年,同位於東馬的砂勞越與北婆羅洲(沙巴),才成為馬來西亞聯邦一員。
u 砂勞越交通不發達,多半是水路。其擁有馬來西亞最長的河流─拉讓江(Rejang River)。有犀鳥之鄉稱的砂勞越,首府是古晉市。當地三分之二是熱帶雨林,以大自然生態及豐富文化聞名。在地族群有各佔三分之一的伊班族(Iban)及華人,馬來人排第三位。另外比達友族(Bidayuh)也為數不少。
伊班族背景--簡介
u 伊班族(Iban),屬達雅族之一,是婆羅洲島上的原住民。在古代有獵人頭的習俗。宗族是他們重要的社會結構,大家全住在長屋裡共同生活。他們曾是婆羅洲最善戰的族群之一,也擁有有自己的「伊班語」。「Iban」這名字源於神話,部分人認為「Iban」是源自更古老的伊班語,意思就是「男人」。在西方探險者來到此地之前,這是個擁有豐富文化卻鮮為人知的族群,但世人卻只熟知獵人頭習俗。
u 獵人頭的起源,是以往各部落相互佔領地盤時,發生過不少族人意外猝世的不幸,因此他們開始獵人頭,相信能消災解厄,也做為戰利品的紀錄。那,不要戰爭吧?但別無他法,因為戰爭是唯一能獲得資源活下去的方式。
u ~Singalang Burong~是伊班慶典,但原意是「犀鳥」。伊班族把犀鳥當作神的使者。他們會在長屋內進行祭典,像豐年祭或表揚戰士等等。今日有些伊班族人也慶祝西方慶典,這對他們來說並不衝突,因為他們也是一隻喜愛歡聚的族群。
每一屆的農忙,伊班人都要舉行悅神儀式,他們以夢兆、鳥兆的啟示來決定農田的位置,決定種植的作物;從開始播種直到收割期間,他們有許多的習俗和禁忌;人們在田裡和附近的活動都受到部落族人的管制。
u 在過去,伊班人的耳朵上緣有鑲嵌著山豬牙或傳統的裝飾品;男人常把眉毛拔掉;男孩子初次出去獵人頭或打獵時,就開始紋身;在臀部、手臂、頸項喉部,肩膀、胸部、背部都刺著傳統圖案,
這些圖案大部分是代表部族的圖案。但是這些習俗已被現代的族人摒棄了。
u 傳統伊班族男子的服飾只是用一條很長的腰布,圍繞在腰和兩股之間,一端穿過兩腿垂在前面,像幃裙一樣,另一端則繞到腰後,打一個大結,有如雄雞的尾巴;上臂和小腿上戴有用山藤或植物莖做成的環,也有一些是古代陶制的臂環和用白銀製成的。
u 他們的戰袍是用一塊獸皮中間開洞從頭上套下,上面點綴貝殼和鱗甲;頭戴一頂用藤編制的帽子,帽上插著犀鳥的羽毛;手持一個長型兩頭尖形的盾牌和一支長約七尺的吹桐,吹桐前端鑲著鋒利的矛,吹箭則裝在一個用樹皮製成的圓形盒子,懸掛在腰間。婦 女的傳統服飾是一條自製的黑色棉布裙子,頭上戴著亞答葉(貝葉)制的大帽子;但是在節日盛典時,伊們的服飾穿戴都很講究;伊們穿上自織富有圖案的pua kumpbu 棉布製成的上衣和狹狹窄圍裙;戴著「拉歪」(lawai) 銅環,手腕和小腿穿戴著銀器,腰系古銀幣串制的腰帶,頭髮上插滿銀梳、銀墜子;最特出的是耳垂下又大又重的銅耳環。
u 這些傳統裝扮,如今只能在節日慶典的傳統表演節目中才能見到了;伊班族社群已隨著社會的變遷,步上時代的列車,他們摒棄了穿耳、紋身,穿著時髦整齊;大多信仰基督教,能說流利的國語、英語,有部分地區的伊班族還能講一口流利的華語,那是因為他們接受了華文教育。
留言列表